活动回顾 | 教育大师班:唐哲钢琴大师班
著名钢琴家、教育家,施坦威艺术家。
唐老师曾担任多个钢琴国际比赛及金钟奖、文化部、教育部等众多全国比赛的评委。曾赴二十多个国家进行演出讲学交流访问,并在布拉格、坦格伍德等诸多国际音乐节及国内外十多所院校担任客席艺术家/客座教授。其在欧美亚及中国国内各地的演出、讲座和大师班等系列活动,均受到高度赞誉。
本次唐老师做客上海乐器展教育大师班,现场与四位琴童互动,点评并且传授演奏经验。
一号琴童
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
视谱演奏会让琴童对谱子的依赖性变强,琴童心里会觉得不会的部分可以看谱子。为此,无谱演奏时可以将谱架放下去/收起,减少琴童内心的紧张感。
乐曲的色彩02《阿拉伯风格曲》是德彪西非常早期的作品,演奏前要对德彪西的风格进行研究。德彪西作为一个法国人,他和拉威尔所在的法国印象学派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色彩的概念,印象派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绘画领域,然后音乐界才有了所谓的印象派的探索。所谓的印象派,用浅显的语言来形容,近看只是色彩的叠加,远看时才显现出朦胧的意象。印象派不是具体形象的描述,从德彪西的风格来看的话,这首曲子是Arabesque——阿拉伯风格曲,但德彪西只是使用了这个名字,并不代表这首曲子就是阿拉伯。
色块的概念在视觉上我们是有印象的,但是音色这个概念需要我们着重去探索。在作品开头的两小节就有四种音色,连起来时是有进展的,随着乐句逐步推进。这叫音乐的方向,或者用专业的语言叫和声的方向。在像台阶那样一级一级累积递进的过程中,它是横向连贯的,而不是一个一个独立分开的点。
03谱面表情术语任何人(包括老师在内)一定要在学生拿到新谱子后提醒他/她,谱面上不认识的记号一定要去查清楚,不懂的要写下来,懂的要一一确认是不是意义正确,因为这些都是德彪西告诉奏者的信息,虽然德彪西不会直接给奏者说明,但这是德彪西唯一留给奏者的信息。并且查询的工作一定要琴童本人来完成,家长代为完成记号意义的查询,换谱后琴童就没有了记忆,等于白查。
例如谱面上的感情记号是活跃地、有动感的小行板,在清楚了意思以后再去演奏就不会产生那种音符没有弹错,却完全不符合德彪西谱面上留下的信息的情况。
在书店或者网上都可以买到《音乐表情术语字典》。二号琴童
谭盾《逗》
曲谱来自谭盾作品《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第二首,可以理解为其中的一幅水彩画,“逗”是逗着玩的“逗”,一开始谭盾使用的是“豆”字,后来几经修改,变成“蹦豆”,很活跃、很跳跃,往不同的方向,并且不知道之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这样就好玩了起来。总之不能让听众预判出接下去“豆子”往哪里蹦,要埋下悬念。
手指与脚的技巧02在音乐会、比赛等演出中,因为观众人数较多,手指要更加注意发力,以便于大家能听到演奏的内容。并且重音部分脚可以去踩踏板,而弱的部分同样要将声音发出来。
三号琴童
海顿《G大调第27号奏鸣曲》
海顿的奏鸣曲是一个非常大的宇宙,他的风格包罗万象,但总体而言这其中充满了活力和幽默。比如之前的那首《逗》,这首曲子是能触发人的形象思维的,告诉二号琴童这是一颗豆的话,虽然他只见过土豆,但可以回去买一把豆子体验一下,或者是买一个小球,来观察豆/球蹦起来的方向是怎么样的,甚至还可以扔一枚硬币,它的反弹是不可预测的,有了直观的了解琴童就会明白蹦起来的有弹性的以及不可预估的方向性的转折。在教学、练习中,如果老师让学生弹奏巴赫《创意曲》,而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创意曲”,只觉得是名字听起来很无聊;或者老师让学生弹奏鸣曲,有那么多奏鸣曲,贝多芬奏鸣曲、海顿奏鸣曲、莫扎特奏鸣曲、斯卡拉里奏鸣曲、李斯特奏鸣曲、肖邦奏鸣曲、勃拉姆斯、舒曼……那么全世界那么多奏鸣曲,都还是有差别的,哪怕海顿写了几十部奏鸣曲,都是有很大差别的,这需要我们去挖掘,不能因为一个抽象的名称而限制了我们的形象思维。
作品分析02海顿这首《G大调第27号奏鸣曲》中也有很多形象思维的内容,首先可以从语气方面来理解。在演奏跳音时触键要更为轻巧,并且乐曲的进展就如同一个人的脾气一样随时在改变。在音乐的历史发展中,中世纪时期因为各国战争和宗教的关系欧洲音乐一片混乱,文艺复兴后,音乐开始趋向繁复和各个声部的叠加,在意大利曾经出现过十个声部以上的合唱,非常复杂,但是听起来还是很和谐的,这是十分难的一件事;然后到了巴洛克时期,各种装饰音出现,相对于声部叠加就形成了另一种复杂性;由于人们认为这种风格过于花哨,古典时期开始的时候,大家开始回归所谓的简单、干净的风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典主义风格。当时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需要了解,奏鸣曲就是在巴洛克晚期至古典主义初期的时候萌发和爆发出来,因为包括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教堂里唱诗班所演唱的圣咏都是通过同一个主题叠加。整曲一共有七段,但其中一段只有一句话,而其他段落篇幅都很长,长篇的段落谱写曲子十分方便,可以形成一首完整的曲子,而只有一句话的那一段,则采取横向反复及纵向主题叠加的方式形成赋格,复调作品就产生了。复调作品会给人一种主题一直延续下去的感觉,没有段落性。
03情绪变化当时还有一个心理学的发现,人在某个时段里只有一种情绪,但是在转变时期发现人的情绪会一直变化。而在奏鸣曲中存在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第一主题往往和第二主题是不一样的情绪,第一主题往往比较活泼而第二主题稍微柔和一些,行程情绪对比的变化,这与当时的心理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
所以面对古典奏鸣曲,首先要搞清楚某一个乐句或段落到底处在什么样的情绪里,但在发现了不同的段落或者情绪以后它一定是有变化的,如果按照前一种情绪继续演奏的话,就等于没有完成海顿留在谱面上的情绪标记。
谱面上的连音应该更有连贯性,跳音更有跳跃性,同时古典作品有很多是叠加式的同样的句型,在处理这种乐句时,尽管乐句长得一样,但是弹奏时不能按照一样的方式来处理,否则就没有意义了。哪怕是同样的跳音也要有变化,可以弹得轻一些、长一些等等。始终要记得弹奏时情绪的变化,并且让观众琢磨不透接下来的情感变化,始终使用一种平板情绪演奏的话会令人感到无聊。而每一次情绪转折的地方都是十分重要的,海顿的谱面上没有过多的记号反而给了演奏者很大的表现空间。
另外,呈示部的结尾往往因为调性跟后面再现部的结尾不同,但是原材料完全相同。两个叠加的相同的句型可以追求不同,而两个前后分开的段落如果有同样的材料,也可以让它们不同。这不仅仅是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对比关系,还有更多其他不同的音色变化、句型表达变化。四号琴童
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
这首曲子是有一定难度的,不仅是从长度,也是从一定技巧方便。
声音要传输出去,否则是弹给自己听,弹奏者要根据场地不同进行调节,不仅仅是音量问题,还包括音色层次问题。开头部分虽然谱面写的是pp(pianissimo:最弱),但实际上音色要更推进下去一些。旋律线要大大凌驾在和声的烘托之上,声音才能传输到远处。虽然开头部分是和声的铺垫,但是也有一定旋律线,如果更多勾勒旋律线那么听觉效果完全不同,由于开头部分只是一个引子,只需要隐隐约约有一定的和声和旋律交互,目的是为了烘托后面的主旋律,这也是一种对比,跟声音轻响对比不同,也不是情绪方面活泼与柔和的对比,而是一种音色层次的对比。
八度的练习要把几个音组合起来,不是每一个八度音都要重音去强调。一开始练可以三个音一组,发展到一小节一组,然后再连起来练。四号琴童现在每一个音都用了很多时间很多力气动作幅度很大,速度就慢了下来。要增加手腕的动作减轻幅度,类似于切菜的感觉,要双手一起练,因为这是两手协调性的动作。这种八度音只是速度或者组合上的变化,但是一定要按照谱子上的要求来练。
另外就是谱子一定要使用正规发行的版本,网上的琴谱容易出现错误。
跳音部分要多运用手腕的力量,表达效果如同小鸡啄米一样。
练琴十分重要的一点在于,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文化课与练琴的时间产生了矛盾,而是没有把时间和效率使用好,所以浪费了很多时间。或者花了很多时间,没有产出应有的成果。这不仅仅是对谱子的记忆,也是肌肉的记忆,背谱演奏是十分重要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把曲子弹对,而是要弹得快,所以所有的动作的幅度,动作的力度,所有的句型,句子的组合等等,所有一切都是围绕最终的目标。
详细视频内容
请点击原文阅读查看
本文由上海国际乐器展原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点 我 看 热 点 文 章 哦